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诗乐艺术馆里面珍藏的“借字藏头诗”。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骨刻文字破译和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 丁再献先生。
奎华播报 2011年8月,经媒体以《高唐:明朝“藏头诗”至今无人能解 书法乐谱与千年古镇》为题报道,使高唐县清平古镇一夜之间走红网络。据了解,这两幅藏头诗呈正方形,各由49个繁体字组成,字体间由红线条回形隔开,是明朝才子张天瑞所作,至今尚无人能够解开这藏头诗的深意。
藏头诗的作者张天瑞,生于一四五一年,殁于一五零四年,山东清平(现临清)人。他是明成化十三年的乡贡进士,十七岁和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一同殿试,王获一甲状元,张获三名探花,初授翰林编修,纂修《宪宗(牛见深)实录》,后升侍讲充经筵讲官,遂迁右中允兼春宫储帝讲读官,秩满升左春坊左庶子继修《资治通鉴》,因辛劳成疾,身染风寒卒于京师。据《清平县志》和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自一世张大公——二十余世,时间自元延至清末民初,繁衍1500余人,诗、书、经、史等儒学有成就具有秀才以上资格者百余人。张天瑞是张氏族谱第五世,自幼聪明过人。在清平文庙泮池边的石碑上,记录着张天瑞十二岁入泮时所作诗行:小小青松为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如今正好垂头看,他日青凌仰面难。
2016年5月4日,笔者在济南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采访中国骨刻文字破译和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时,有意外惊喜。原来早在2012年3月12日,古文字音乐专家、原山东音像出版社社长张金栋先生慕名找到丁再献先生,他拿出两份材料,一份是明朝才子张天瑞《借字藏头诗》(见图)复印件,一份聊城新闻网新闻稿。张金栋先生说:拿着其中一首诗说,这首诗在聊城无人解读,他又找到几位大学教授均不知怎么读。听朋友介绍和媒体报道后慕名找到丁再献先生,特请他为其解读一下!
丁再献先生,凭着多年对格律诗词研究的知识,当时将其基本读出,经第二天与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勇等进一步考证后写出了解读释文。现呈献给大家,以了却4年前读者的不解之情,权当后续报道。
原诗文:为谢先生早赴招高浑不怯吟萧宾寥唱须佳节席留连在此朝馆兴浓毫涸砚床酣饮量欺瓢楼又转东楼上扫雪蓝一个貂
现释文:
为谢先生早赴招,
高浑不怯吟萧萧。①
宾寥唱唱唱须佳,
节席留连在此朝。②
馆兴浓毫毫涸砚,
床酣饮量量欺瓢。
楼楼又转东楼上,
扫雪雪蓝一个貂。③ 或:扫扫雪蓝一个貂。
注:①高浑,义:高超浑厚。也可能是一人名。
萧萧、宾寥,指来这里宾客寥寥无几,这个乐馆(歌舞厅)生意萧条。
②节席,用竹子编制的席子。
③扫雪,作品名称,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该诗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二、四、六、八句均入平韵,除三、四句对杖不很严,五、六句较为工整,全诗基本符合格律。
先生,不知指何人?很可能此人书画、弹琴、吟诗、歌曲样样精通。当乐馆(歌舞厅)客人寥寥无几、经营萧条时,他不怯懦,照常以高超浑厚的歌唱艺术继续用心表演,而赢得了宾客的认同,并招来了众多的宾客座满了馆舍。从此场馆生意兴隆,节席上下,高朋满座。书画艺术界的名流云集于此,饮酒会客,吟诗填词,挥毫书法作画,连墨汁都用没了。说明这些名流们经常欢聚于此,在这里尽情地游于艺海之间,有人还用瓢来饮酒,表示其具海量,从这楼又转向其他楼上,可谓留连往返了。甚至在寒冬季节,大雪纷纷的天气里,人们个个身披貂皮也要到这里集会。
另外。一、或形容有的客人从西楼喝到东楼,喝多了又来到大雪纷飞的院子里,身上挂满了白雪,形象如貂。
二、可能指由于到这里的文人墨客太多,里面已经容纳不下,来晚了的人们都在院子里等待进馆,甚至大雪纷飞也是如此,或取“程门立雪”之意。
三、是不是也说明这位歌者很走红,每天的收入可以买一件貂皮?
关于藏头?是不是说:一、旧时有男女皆称先生的传统,为谢先生,高浑不怯,宾寥唱唱,节席留连,馆兴床酣,楼楼尽听《扫雪》一类的赛诗声。
二、竖看每句第一字是:为高宾节馆床楼扫。因不了解此地、此时、此事件,解不出其意。
解读之义不知符合临清、高唐当时的意境?笔者才疏学浅,这仅是一点粗浅的认识,请金栋先生及读者斧正!
欢迎百家争鸣
作者佚名根据诗图又有新见解:
为谢先生早赴招
招高浑不怯吟萧
萧宾寥唱须佳节
节席留连在此朝
朝馆兴浓毫涸砚
砚床酣饮量欺瓢
瓢楼又转东楼上
上扫雪蓝一个貂
欢迎各界参与争鸣,发表自己的见解。争鸣参与投稿邮箱“shequfuwubao@163.com
杨先旺一国曜律师de见解
借字的形式有一种,就是用前一句诗末字的一部分作为下一句诗的诗首,据此该藏头诗应解为:
为谢先生早赴招,
口高浑不怯吟萧。
肃宾廖唱须佳莭(节),
即席留连在此朝。
月馆兴浓毫涸砚,
石床酣饮星欺瓢。
西楼又转东楼上,
一扫雪蓝一个貂。
该解是否妥当,请指正。
评论